alpha.gu 写了:fcitx Google Code项目页面:http://code.google.com/p/fcitx
说明:这是一个大的版本升级和文件结构变动,版本变为4.0,已经不和源里的fcitx冲突了,所以,包名改回fcitx。这个版本还有很多的问题,使用前请仔细考虑,请现卸载了原先的fcitx!
更新间隔:现在使用虚拟机环境编译32位得64位包,基本上可以是同时的。
编译参数:./configure --prefix=/usr --enable-tray=yes --enable-recording=yes --enable-dbus=yes
Changelog:应wengxt的要求,写上来,但是只抄最新的一次,要看整篇的,自己去svn上看。
2010-08-18: CSSlayer <wengxt@gmail.com>
* 消除内存泄漏
* 修复CTRL_5重新加载配置时会崩溃的问题
* 修改微软双拼的一些配置,同时对于双拼方案令v可以被配置(如果影响了其他双拼请汇报Bug)
* 对某些配置采取CTRL_5读取时不加载,保证稳定性(目前包含DBus和托盘)
* 修复DBus模式会崩溃的问题
* 修复各种码表相关Bug - -b
声明:我依照最原始的svn代码编译打包,不会改动任何的文件,如码表设定文件,输入法设定文件,码表文件等,各位可以自行修改home目录下的相应文件来达到效果,如果想作系统级修改,可以重新进行打包。
设置:你可以看下面蓝色字体部分的传统设置,但是,在用了这么久的Arch之后,我建议用以下这部分的设置方式,因为,这在任何发行版都是通用的,要知道im-switch机制,并不是所有Linux发行版都有的,比如Arch,就没有。而且,im-switch机制在Ubuntu上经常引起一个fcitx僵尸进程。
第一步:导出变量,这些变量,是输入法与系统通信用的,至于放在哪里导出,随便,可以是用户级的,也可以是系统级的,我喜欢系统级的,Arch我是放在/etc/profile.d下的一个user-settings.sh文件里,而Ubuntu/Debian,我喜欢放在/etc/environment里,总之,随更,只到在系统下,这些变量是被导出正常的。我导出的变量如下:
export XIM=fcitx
export XMODIFIERS=@im=fcitx
export GTK_IM_MODULE=xim
export QT_IM_MODULE=xim
注意,如果是在/etc/environment下导出,是不需要前面的export的。
第二步:启动fcitx,很简单,至少GNOME和KDE都会读取~/.config/autostart下的.desktop文件,我用的fcitx.desktop在附件上,直接丢到autostart目录下就行了,当然,你也可以写。至于用其他的DE的,各有各的启动方法,不是写在WM的配置文件当中,就是有其他的工具来实现这个功能,这个也随便,把它启动起来就行了。
不知道编译的时候是不是该排除svn文件夹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