Re: 有关WPS/LibreOffice/Linux桌面的一些对话
发表于 : 2016-11-05 2:49
(post deleted by author)
在中国大陆,盗版windows软件比Linux更普及,Ping-Wu 写了: 这个问题的症结,我个人认为在于学科技的人对Krita不会有兴趣*。会绘画的又不太可能接触科技论坛。
从我个人看到几个活生生的经验,对有艺术天赋的人,Krita实在是一个很强大的工具。但是要让一般的学生(尤其是住在偏远地区的小孩)能接触到这个工具,并不是一件单纯的事。相对于Windows或Mac,在Linux环境下就轻而易举了。
UbutnuStudio的ISO文件就是一个LiveDVD,也可以烧录成LiveUSB,启动后也带有其中全部软件,包括Krita都可以使用。Ping-Wu 写了: 秘诀是把Krita(及其它可以想到的应用软件)放到一个customized Ubuntu iso里,然后“烧“成一个LiveUSB。这个LiveUSB因为是”唯读“(read-only)的,学生及老师根本可以不去理会作业系统,也不怕有电脑病毒长期入侵。这就是Linux桌面最大的优点,使用者可以全心专注在应用软件上,应用软件挂帅。Krita很容易学也容易精,我以前曾教过几位中小学生,第一堂课以后,她/他们就骑到我的头上了。
是的,类似的情况很多:Ping-Wu 写了: Krita跟LibreOffice一样,都是在Linux的环境下开发出来的,虽然都被移植到Windows及Mac上,但常常听到效果没有Linux版好。相对的,WPS是在Windows环境里开发的,很多使用到的Windows专有的编译工具并没有被移植到Linux里去。从我介入“WordPerfect for Linux”的经验,要把WPS成功的移植到Linux上,就是一个典型的没有终点的路程。这一点在建立Linux桌面平台时,要特别注意。
学科技的人,接受能力强,什么都会用,反而不屑用了。——手头有哪个就用哪个,不幸的是,身边的人都在用Windnows。Ping-Wu 写了: * 同样的,学科技的人对LibreOffice及其他企业界办公室自动化必须用到的软件,不会去求懂也没有太大的兴趣。真正要推广Linux桌面必须靠非学科技的人,这一点我个人有一些经验,以后再谈。
关于“大而无当”的问题,曾经看过一篇调查,说的是大多数人使用Ofiice软件,只使用到了其中不到5%的功能,其它功能都闲置了。Ping-Wu 写了: 我个人对Ubuntu Studio LiveUSB 的印象是:大(~3GB)而无当(很多应用套件根本不熟悉)。但最大的问题乃是它没有 Adobe flash player,一般人拿到后觉得根本没有用(那时候,一根4GB的U棒要花我们好几块美金)。不知道这个问题解决了没有?
我在另一个帖子里提到我们自己用的一套制作LiveUSB方法,很实用。不过要真正的谈到客制化的Ubuntu iso,第一步先要打好一个社区版的系统。有一套大家可以接受的系统后,要做LiveUSB很容易。
十几年前我们曾经在一个很偏远的地方尝试设立一个电脑教室,那时电脑用的是CRT屏幕,很耗电。几台电脑装起来,还没开始用就把保险丝烧掉了。有很多地方并不是我们这种过惯城市生活可以想像到的。现在有LED大屏幕,耗电量还不到5W。不过我(有限)的经验,最大的问题还是管理,LiveUSB不需要人管理,基本上不怕病毒,开机关机把电源一按就好了。
从“在中国推广和普及开源软件”的角度来说,针对不同使用者进行特制,似乎并不利于吸引更多的人使用。Ping-Wu 写了: 上面提到“在偏远的地方设立电脑教室”,不过不要把我们看得太崇高。 美国联邦及地方政府,都有一笔帮助“偏远的地方设立电脑教室”的预算,中国更是如此。想拿政府的钱,总不能说“我计划用盗版的软件”吧。
真正可以使用的LiveUSB,并不是把套件装进去就好了,还必须包括针对”对象使用者“(target user)最佳化过的结构当(config files),尤其是中文输入及LibreOffice等。后者牵涉到我们必须对应用套件有充分了解,即我所谈到的希望能建立一个“社区版的Linux桌面”来聚焦化的累积使用者经验。这是最重要的一个步骤,做一个LiveUSB很容易,但开发一套可以使用的系统很难。
另外,我们的LiveUSB虽然是唯读(readonly)的,但可以用内建soft link的方式为这个唯读系统提供一小片“可读写(readwrite)”的空间(让我们这些老牛们不会有完全窒息的感觉),以及利用虚拟机来执行Windows或其他的Linux等,甚至Solaris。
我个人觉得,在“探究商业富翁成功的秘诀”时,大多数人关注的只是“他们把握住的市场热点是什么?他们针对的用户需求点是什么?”等等这一类“令他们成功的关键点”,但却忽视了这一个“成功点”的背后,他们也和别人一样经历过无数个“失败点”——要实现这一个转折,我认为他们并不是“在无数次尝试中偶然、巧合地碰中成功点”,而应该是他们“掌握了能摸索出市场脉络的方法,能明确发现用户需求倾向的方法”。Ping-Wu 写了: 最近出炉的新闻:全世界的前500名超级电脑,有498台使用Linux作业系统:
“With 498 out of 500 supercomputers running Linux, it is evident that this operating system provides the capability and security such machines direly need.”
http://themerkle.com/nearly-every-top-5 ... -on-linux/
关于Linux桌面,我建议不要考虑太多,不必管别人“可能”会怎么想,做自己喜欢就好了*。如果不介意使用盗版软件,Windows 10其实也是一个很好的选择。
*《补充》这里提一个我亲身经历到的故事。我在德州休士顿做事的时候,有一位年轻人,每两三个礼拜就会开三个小时的车从德州大学所在地奥斯丁南下,请我们几位同事去吃午饭。这位年轻人还只是大学生,请不起饭店,只能啃汉堡或德州的BBQ。那时候是PC刚出红的时代,他在德州大学的学生宿舍里自己装电脑卖,还把这个一人公司拿去注册,叫 “PC Limited”。几个月下来,有一位同事心软了,就自己掏腰包买了一台。后来公司改了名字,从“PC Limited"改为 ”Dell Computers“,这位年轻人就是以后大名鼎鼎的麦可.戴尔。
那时候,中国人开的IBM克隆电脑公司满街都是,但大家都是在价格上比较。戴尔知道,他的公司要有发展的话,一定要打入企业界。不过所有公司(尤其是大公司)的采购人员只敢买IBM产品,戴尔把他的价格定在IBM跟其他的克隆之间,但对于“每一个”零件的选择非常严格。很多人也有同样的想法,但在一般情况之下,戴尔的做法,注定是死路一条。
我的同事自己掏腰包买了戴尔电脑后,觉得比我们在公司里的IBM还好用,于是就跟公司建议PC Limited的机器。先是我们这个小团队,后来整个机构都转用这台“非-IBM”的机器,这在当时(非IBM没有公司敢买)的环境,是无法想像的。
美国有一个法律,规定联邦政府在采购时,必须划出一定金额跟小公司交易。德州的圣安东尼市,离奥斯丁一个小时,是美国最大的空军训练基地("JBSA")。戴尔利用跟我们的关系(那时候我们是全世界最大的公司),取得提供JBSA电脑的契约,这张契约成了戴尔电脑公司的摇篮。
讲这个故事的重点,主要是说明机会是给有准备的人得的。在Linux桌面推广方面,我觉得重心还是应该朝着建立一个可以被企业界”长期“接受的系统(包括可依赖的中文输入及办公室自动化工具等)。目前麒麟及Deepin是否符合这个需要呢?就看他们的公关做得强不强了。
平时常说的“富贵”这个词,在古汉语里,这两个字有不同含义的:富是富,贵是贵。富人不一定贵,贵人不一定富。Ping-Wu 写了: 佛家谈到“遇到贵人”,如果戴尔当年没有遇到我这位同事,不知道以后会不会有戴尔电脑公司? 我这位同事因为成功了推荐了IBM的代替品,帮公司省了不少钱,也被记了一笔功。我呢?虽然沾不到边,但很便宜的买了一些戴尔的股票(”全世界最大的公司采用戴尔的电脑“, 事后成为大新闻),得到的实质利益也不少。(我相信其他知情的同事也都这么做,但这种事大家不会谈。)
哦,可能是我阐释得不够准确,从创业的角度理解的话,我所说的“贵人”更倾向于是“能成功打造某一项事业的人”这个概念(也就是能令你所说的“成功概率”变成最大的那个人)。至于“风险投资者”,则有点像赌徒,把钱投入一个项目,并期待能获取丰厚回报,然而,这个项目能成功与否,却不是“风险投资者”能决定的。所以,我不大赞成把“风险投资者”看成是”贵人“,尽管他们带来了企业急需的资金,但这不是某个企业或项目能成功的主要因素。Ping-Wu 写了:在高科技界,一般我们讲到的“贵人”,主要是指VC(venture capitalists, 可以翻译为 “冒险投资者”,或“创业投资者”)。在中国的话,则主要是政策的决定者。我觉得这个论坛的最大卖点,(因为不像麒麟或深度有他们特定的产品),就是有一个潜在能量去琢磨出一套最适合一般民众接受的作业系统,然后利用这套系统吸引广大的使用者(不要说一亿最少也要个几千万吧)。我们都知道,可预期的报酬(expected return)取决于(1)成功的概率以及(2)最大的可能报酬。不过如果成功的概率是零的话,画再大的饼也没有VC或政策决定者会有兴趣的。yq-ysy 写了:与其“希望得到贵人相助”,不如“努力让自己成为贵人”,岂不更好?以前习大大在福建当地方领导时,会找出时间跟我们这些无足轻重的台商幕僚们聊天。给我印象最深刻的,就是“一步一个脚印”这句话。蜡烛烧完了,我们也不存在了,这并不是很健康的比喻。但像您翻译的Krita, Ardour, Blender等的入门指导,却为我们留下了深深的脚印,这正是我们最需要的。(再谈)yq-ysy 写了:好吧,不能立刻成为太阳,那就先从一支小蜡烛做起吧。
技术员并不在乎“会有多少人使用这个软件”,心想“反正迟早会有人遇到相同的问题”,所以很享受“攻克一道道难关”的过程。Ping-Wu 写了:“平台”, “用户” 及 “服务” 是三个极重要的关键字。
1. 目前科技业的最新趋势(中国应该很快就跟上),除非是真正尖端有突破性的科技(我想我们也沾不到边),技术本身并不是最重要的。今年甲骨文公司(Oracle)花了超过100亿美金买了三家公司:Textura,Opower,及NetSuite。这些公司并不是靠技术当家,很多人根本没听过。甲骨文花了700亿RMB买下这三家公司的主要原因,乃是看上了他们的客户群,公司跟客户之间的良好关系,以及客户服务的经验。“客户”本身成为一个公司最大的资产(在会计学上,这类无形的资产有一个特别名称叫做“Goodwill"),这是我们以前想像不到的,但在这个e商业的时代,却成了最新的趋势。客户服务的经验,就是一个技术。
我的经验,大多数Linux的老牛们都愿意从独乐乐昇华成众乐乐。但如何建立(拥有)一个客户群呢?并不是很容易,同时也不是每一个人都有兴趣走这条路。
之前我在某动画公司,上班时间也确实全员禁止上互联网,然而,他们仍然需要在公司内部局域网内互相交流,于是就都安装了一个“局域网内的QQ”(具体什么名字我忘记了)。麒麟论坛上的抱怨,我想,主要是来自“家庭自用电脑方面,而不是来自于“公司工作电脑”的使用方面。按平常人的思维:“连家庭使用的功能都满足不了,这系统还能在工作上起什么作用?”——这依然是“大而全”的主导心理,而不是“特事特办”的思考方式。所以我说,你预想的定制服务很难推广。Ping-Wu 写了: 2. 用Linux的生态环境来开辟一个普遍的应用平台,有它硬体及软体上的优点。但就”Linux桌面企业化“这一个方面来讲,我觉得有两个最大的致命伤:(1)系统不够成熟,(2)缺乏专业的售后服务工程师。(2)其实是(1)的延伸问题,因为Linux桌面系统不够成熟,所以无法培养有经验的使用者。缺乏有经验的使用者,当然就不可能提供专业的售后服务工程师。
3. 麒麟论坛上,几乎每天都有人在抱怨没有(他们所熟悉版的)QQ。不过据我的了解,几乎所有较有制度的公司,都不准员工用私人的QQ。因此,在”真正“的世界里,这个问题并不存在。
这点深有感触,在城市里的招聘信息上,“办公室文员”基本上是被老板和普通人看作为技术含量最低等级的工作了,学校里刚毕业的小妹妹也大多应聘过这类岗位——但实际上,能排版好一篇文章,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。基本上,熟悉的公司之间互相传递doc文档,也不会担心有特洛伊木马——因为他们根本不会用“宏”,段落缩进两个空格,段间距就是多一行回车,“样式”从来没用过,就连会添加页码的都已经算是“高手”了……只有做招投标、递交某某评审的文件时,才稍微规范一点点,让员工做得漂亮一点点……Ping-Wu 写了: 另外,有不少人谈到跟Office文件相容性的问题。在美国,不用pdf而直接传送Office文件不但会被认为不礼貌(因为可能有Trojan horse),还会被当电脑白痴,让人瞧不起。不管在美国或中国,要推广Linux桌面的最大瓶颈,在于缺乏LibreOffice的专业的服务工程师。(Linux版的WPS因为没有自动化功能,而且太不稳定了,根本不必谈。)
政府培训LibreOffice服务工程师——这方面,我倒是觉得可以期待,只不过这个期待的时间可能会有点长……要等到win7(盗版)系统消失的那一天,然而现在XP系统还没完全消失呢。上次说了,因为win8和win10已经不在政府采购名单之内了,所以办公软件也迟早需要有个替代品。也许,政府还在等待(或者培养)某个国内的Linux平台开发商成长起来,然后才能一纸令下,全面更新官方电脑操作系统和办公软件。(显然不可能直接采用美国公司主导开发的的Ubuntu系统,尽管是开源的。)Ping-Wu 写了: 意大利ZF花了两年时间,训练了一批LibreOffice服务工程师,完成后才正式的推广到ZF部门。英国也正在这么做,先从国会直属的部门开始累积LibreOffice的使用经验。不过如我在前面提到过,一般技术人员,对办公室软件打根儿上起就瞧不起(因此也不懂)。以前在推广OpenSolaris时我个人就领悟到,要推广Linux桌面,跟一般的科技人员在一起混成不了事,必须把用户群聚焦在非科技人员上,尤其是那些要靠办公室软件吃饭的人。